回望峥嵘岁月 传承抗战精神

发布时间: 2025-10-09

 

回望峥嵘岁月 传承抗战精神

——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2025级新生赴淞沪会战纪念馆开展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

 

在结束为期两周的军训后,上海立达学院为全体大一新生组织了不同专业背景的社会认知实践活动和爱国主义主题教育,以“承军训之毅、探专业之路、植家国之根”为核心目标,推动新生从“训练场”迈向“社会课堂”,实现“纪律锤炼”与“认知成长”的无缝衔接。

9月23日,上海立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携手艺术设计学院,组织2025级视觉传达设计2班全体学生走进上海淞沪会战纪念馆,以“回望峥嵘岁月,传承抗战精神”为主题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引导新生在历史现场感悟家国大义,将军训中锤炼的纪律意识转化为爱国担当的精神动力。

作为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标志性战役,1937年的淞沪会战,中国军队以血肉之躯筑起防线,用牺牲诠释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抗争精神。上海淞沪会战纪念馆作为全国唯一全面展现这场战役的专题纪念馆,通过文物陈列、场景复原、影像叙事等方式,生动还原了那段烽火岁月。当日上午,学生们怀着肃穆之心踏入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学生们沿着“战前风云”“会战历程”“英烈永垂” 三大展区缓缓前行:泛黄的战地地图标注着激战点位,锈迹斑斑的步枪见证过生死冲锋,战士们留下的家书里满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赤诚 —— 这些实物与史料,让课本中抽象的历史变得具象可感,不少同学驻足凝视,轻声交流着内心的震撼。

参观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学院董栓柱教授结合展品开展了“行走的思政课”,围绕 “全民族抗战的凝聚力”“先烈精神的当代价值” 等话题与学生互动,将历史事件与时代使命紧密结合,让爱国主义教育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是“双向共鸣”。活动尾声,全体师生在纪念馆广场的 “淞沪会战纪念墙” 前举行缅怀仪式。大家安静肃立、低头默哀一分钟,静静追思为民族独立牺牲的英雄儿女。

此次实践活动是上海立达学院针对2025级新生设计的“社会认知+思政实践” 衔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后续将结合不同专业特色,持续开展“行走的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社会认知、坚定理想信念,真正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大学学习与未来发展中。

         

学生感悟(摘选):

2025级视觉传达设计(本)2班 石艺文

本次参观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馆内一件件沉默的文物、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影像,将书本上抽象的文字化为可感可知的民族记忆。特别是看到先烈们那些充满家国情怀的遗书与物品,我深刻体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千钧重量。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这次参观让我更加懂得了和平的来之不易,也让我清晰地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我们定当将这份震撼与感动化为砥砺前行的动力,继承先辈遗志,勤奋学习,为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在此,谨向纪念馆所有工作人员致以最诚挚的感谢,感谢你们守护民族记忆,为我们提供了如此宝贵而生动的课堂。

2025视觉传达设计(本)2班 陈梦准

站在淞沪会战遗址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断壁残垣间,仿佛仍能听见枪炮轰鸣,看见战士们浴血冲锋的身影。1937 年,数十万将士为守护家国,在这片土地上与日军殊死搏斗,用生命筑起防线。

他们中许多人正值青春,却毅然扛起责任,哪怕装备落后、补给匮乏,也从未退缩。如今的和平,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作为大学生,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历史,更要传承他们的爱国精神,以青春之力守护来之不易的安宁,用知识与行动续写民族复兴的篇章。

2025视觉传达设计(本)2孙芷馨:

参观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是一次对历史伤疤的触碰,更是一次对民族灵魂的深刻叩问。馆内肃穆凝重的气氛,瞬间将时空拉回1937年那个血雨腥风的秋天。墙壁上巨幅的作战地图,清晰地勾勒出敌我悬殊的军事态势;玻璃展柜中,锈迹斑斑的枪支、破碎的钢盔、发黄的家书,每一件实物都曾是鲜活生命的见证。尤其令人动容的,是那些年轻士兵的面孔——透过黑白照片,他们眼神中的坚毅与无畏穿越时空,直击心灵。

淞沪会战,以其空前惨烈被称为血肉磨坊。三个月的鏖战,中国军队以简陋的装备对抗敌人的飞机舰炮,用血肉之躯捍卫着每一寸国土。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较量,更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发出的最悲壮的呐喊。它粉碎了侵略者速战速决的妄想,用巨大的牺牲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人民宁死不屈的意志,也唤起了更为广泛的民族觉醒。

然而,纪念馆的意义远不止于呈现悲壮。它更引发深层次的思考:和平的代价究竟是什么?当我们今天漫步在繁华的上海街头,很难想象脚下这片土地曾浸透鲜血。眼前的安宁,正是由无数有名或无名的先烈,用他们最宝贵的青春和生命换来的。这种跨越时空的连接,让人心生无限敬畏与感激。

走出纪念馆,阳光洒满全身,江风拂面。历史的沉重与现实的明媚形成鲜明对比。我想,铭记历史,绝非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汲取一种向死而生的力量。它警示我们,国弱必遭欺凌,发展才能自强。作为后来者,我们唯有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将这份沉甸甸的历史记忆转化为砥砺前行的动力,在自己的岗位上奋发有为,才能无愧于先烈的牺牲,让民族的未来更加光明坚毅。这,或许是对历史最好的告慰。

 马克思主义学院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车亭公路1788号

邮编:201609

电话:021-57800625

Copyright 2018-2023上海立达学院版权所有

沪ICP备09098725号-1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博

  • 关注官方抖音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10/09 09: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