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类型:必修课
课程性质:公共课
考核类别:考查
适用对象:全体学生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总体安排
1.授课在学生进校后第一到第四学期进行,由学生处与思政课教研室负责课程的组织实施
2.该课程纳入我校教学计划,教材由教务处统一购买,授课费由教务处按学院相关规定发放。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特色是实用性和操作性的结合。总结我院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一般规律,在不同时期容易出现的一般问题,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和练习,使学生在掌握必备知识的同时,达到“有效使用”的目的,解决以往学生只学习枯燥的知识,而无法应用于生活的问题。本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快乐、充实地度过大学生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形成良好的生活观念和愿景,对学生的生活、学习、交友等各方面带来有意义的帮助,对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形式与学时数分配
|
教学形式 |
学时数 |
上课时间 |
1.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
讲授 |
2 |
一年级第一学期 |
2.大学适应与自我管理 |
讲授、演示 |
2 |
|
3.悦纳自我 |
讲授、活动 |
2 |
一年级第二学期 |
4. 认知调整 |
讲授、演示 |
2 |
|
5.人际交往的改善和提高 |
讲授、讨论 |
2 |
二年级第一学期 |
6.恋爱与性心理健康 |
讲授、讨论 |
2 |
|
7.情绪调节与压力应对 |
讲授、演示 |
2 |
二年级第二学期 |
8.就业心理疏导 |
讲授、活动 |
2 |
|
合计(学时数) |
|
16 |
四、内容纲要
1.心理与健康
学会辨识心理健康标准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了解心理健康维护的途径,学习调节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2.大学适应与自我管理
了解大学环境的变化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了解正常变化的一般规律和常见问题,学习解决不适应状态的方法和途径,实现良好的自我管理。
3、悦纳自我
根据高职生普遍缺乏自我认同感的特点,让其了解自我认知在大学生心理状态中的表现,对自我认知中的自我肯定、赞美等技巧进行训练,调整认知自我悦纳,提高自信心。
4、认知调整
了解认知在个体心理活动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认知在个体行为改变中的作用;学习利用个体认知来帮助个体改善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5.人际交往的改善和提高
感受交往的乐趣,掌握人际交往和沟通的技巧,了解处理冲突的方法。
6.恋爱与性心理健康
了解爱情的产生与发展,学习处理恋爱过程中产生的困惑,掌握一定的应对方法,培养爱的能力。
7.情绪调节与压力应对
了解情绪产生、发展的规律,训练妥善处理不良情绪的能力。了解压力的形成与发展,掌握一些压力应对技巧,正确面对压力。
8.就业心理疏导
了解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掌握一些应对技巧,正确面对在择业、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挫折与不适应。
五、教材与参考教学
(一)教材
叶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江西高校出版社、浦东电子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二)参考教材
1.冉超凤,黄天贵.《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2.景怀斌.《大学生自我心理保健》,中山大学出版社。
3.章志光.《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